邳州知名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法律文集> 未成年人犯罪怎样处理?

未成年人犯罪怎样处理?

2025-06-03邳州知名律师

未成年人犯罪怎样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特定严重犯罪行为时(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等),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其他犯罪行为,则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或者采取教育矫治措施。

对于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但具有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针,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参与,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止其再次违法犯罪。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条:“国家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差异是什么?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是刑法中两种不同的犯罪形态,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的主观心态不同。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而过失犯罪则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

故意犯罪强调的是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追求(直接故意)或是放任不管的态度(间接故意),即存在一种积极促成危害后果的心态。

过失犯罪则侧重于因疏忽大意未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而导致了不良后果,或者虽然预见到可能的危害但错误地估计了自己控制局面的能力从而导致了损害发生。

在量刑上,通常情况下,针对同一性质的行为,故意犯罪比过失犯罪受到更严厉的处罚。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

【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采取了综合性的应对策略,既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充分考虑到了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旨在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促进其健康成长。

©2025 邳州知名律师 技术支持:大律师网